微信

English
 

学院快讯

曾雁冰: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时间:2020年03月30日

来源:

浏览:

  

 

公共卫生体系是疫情防控的预防关口和疫情防控治理的前端环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护网。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重大挑战。而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医防分离”“防治断裂”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长期存在的“医防裂痕”亟须弥补。20203月,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及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的必然性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是时代发展趋势。公共卫生具有的面向人群、着眼于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等特性,决定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是现实迫切需要。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分离、裂痕,已严重阻碍了卫生服务的质量、公平性及成本效果的提升,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在提升经济效益和健康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19502010年间,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提升了26.6岁,其中公共卫生的贡献达77.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共同使命是保护人类健康,弥合两者裂痕是新形势下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是多因素的、关联的复杂系统,课题组前期基于社会生态理论视角研究表明,卫生服务利用受个体特征、家庭、社区和政策等多层面的影响,需要从纷繁的关联中明确影响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的阻力因素与主要障碍。

首先,思想观念上,重治轻防的医学观念、缺乏系统思维阻碍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高效协同。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互不交叉,实际工作更存在“防治”分离现象。医疗服务中只关注个体疾病,忽略了人群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公共卫生服务中虽然注重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控制,但不能发挥医疗服务在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中的作用。这种“医防分离”明显裂痕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离等问题,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无遗。

其次,管理体制上,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各自为政,公共卫生职责不明且执行主体较为分散。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作为我国卫生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独立发展,两者间衔接与协作不足。执行公共卫生职能的主体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各主体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尚不明确。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设置没有统一安排,由医院的医务、感染、院办等多部门管理,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医院的公共卫生工作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考核。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虽已经实现全民覆盖,但因其是以疾病临床治疗统筹为核心,补偿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在考虑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发病率方面表现欠佳,难以支持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融合,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求。

再次,运行机制上,经费投入、激励约束、人才建设等均存在不足。经费投入缺少长效机制,财政投入总量、结构及方式不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发展需要。公共卫生在体系软硬件建设层面的投入较低,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方式单一,除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外,其他重大专项投入等形式少。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激励政策,普遍存在队伍不稳、人员流失的状况。

◆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大健康”理念不仅要求人们能够享受足够的和更好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实现保障,由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改善,将健康需求在前端进行满足。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障部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各方主体及其行为,在观念思想、体制建设、经费保障、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预防为主理念,强化各方责任。各级政府要履行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充分认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应围绕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公共卫生体系目标,从国家层面出台规范,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等各方开展公共卫生建设的职责范围、内容及考评标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人员的联系与信息交流,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促进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整合。

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构建依托医疗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更加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等形式,推动健康服务模式由医疗向预防、康复、护理、养老等上下游延伸。例如借鉴厦门市的“三师共管”模式,推动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服务团队,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落实政府筹资责任,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要确保履行公共职能的全额投入并形成适宜投入的制度保障,如与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步。同时注重优化投入的结构,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经常性维持经费有所倾斜。探索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项目补偿机制。

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完善激励分配制度。以健康服务绩效、区域人群健康改善为核心,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探索在总额预付制基础上的按病种分组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使医保基金向预防倾斜,由原有的单纯购买医疗服务向购买预防、康复等综合型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险发展,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系统融合发展。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医防复合型卫生人员培养建设。从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入手,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协同建设,让医学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公共卫生学生掌握必要的疾病诊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从入门之初就树立“群体”和“预防为主”的理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服务于人群健康改善,从根本上去除产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割裂的土壤。

(作者:曾雁冰,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副教授)

 

    转载自2020年3月30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原文链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3/30/content_1249791.htm?div=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