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English
 

科研成果

我院博士后楚成超研究成果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发表

时间:2018年11月16日

来源:

浏览:

20181113日,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 12.102JCR1区)在线发表我院博士后楚成超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Zinc(II)-dipicolylamine Coordination Nanotheranostics: Toward Synergistic Nanomedicine by Combined Photo/gene Therapy”


通过金属离子和药物分子直接组装而成的纳米制剂,近年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逐步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相比传统的亲疏水性药物自组装,这种金属有机纳米结构不仅能够提高药物装载和递送能力,而且能够增加药物在生理环境中的稳定性。我室刘刚教授团队前期基于吲哚菁绿ICG与多种金属离子的配位组装机制发表了一系列的成果,如纳米药物的体内自组装体系(Adv. Mater., 2017, 29:1605928);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超小纳米自组装体系(J. Am. Chem. Soc. 2018, 140, 14980-14989),以及微泡内部原位形成Fe3+/ICG自组装纳米材料用于肝癌声动力治疗等(Nanoscale Horiz., 2018, DOI:10.1039/C8NH00276B;申请专利号:201810461899.5)。

在本研究中,楚成超等发现Zn(II)-二甲基吡啶胺(DPA-Zn)具有比Zn2+更强的磺酸根结合能力,并且依靠独特的分子空间结构与ICG分子结合能够形成结构稳定、形貌均一的ICG纳米结构(nanoICG)。基于DPA-Zn的引入,nanoICG具有优于小分子ICG的光热、荧光和光声性能。进一步在nanoICG表面修饰RGD多肽(R-nanoICG)之后可以增加survivin-siRNAS-siRNA)在体内的递送并实现肿瘤的基因和光热协同治疗效果。这种新型的金属有机纳米结构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具有以下的优势:(1)制备方法简单,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多种不同功能的集成进行靶向性治疗;(3)修饰方法简单并能够根据联合治疗的目的设计多种功能基团;(4)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临床转换性,拓展纳米制剂的制备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

楚成超于2014年加入我院分子影像中心刘刚教授科研团队,20186月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留在我院开展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多功能分子探针研发,迄今已在Angew ChemIF 12.102)、Adv MaterIF 21.95)、Adv SciIF 12.441)等知名学术期刊一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上述系列论文通讯作者为刘刚教授。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12482

(分子影像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