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English
 

师风学风

2024年曾定奖教金专项奖获奖团队成果

时间:2024年05月23日

来源:

浏览:

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3年,我院夏宁邵教授带领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团队长期围绕传染病疫苗与诊断试剂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开展研究,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团队研制上市了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HPV疫苗、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新一代国际“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诊断试剂等。研制的疫苗获2项国家一类新药文号、1项紧急使用授权、1项WHO PQ,诊断试剂获100项中国注册证、3项美国FDA EUA、3项WHO PQ/EUL、32项欧盟CE。

团队秉持“以生为本”理念,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将高水平平台和科研优势转化为高技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优势。主编的《体外诊断产业技术》为体外诊断领域内首本高校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化为报国行,疫情暴发后,团队师生第一时间返回学校参与科研攻关,多名教师担任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科技专家。师生积极配合地方,出任省市专家组组长/专家、抗疫预备役成员,投身历次抗击本土疫情,奋战在检测、流调溯源、数据汇通等关键岗位。


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正式获批建设,依托单位为翔安创新实验室、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实验室主任为夏宁邵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林东昕院士。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传染病疫苗研发共性理论基础研究,转化关键技术体系建设,创新疫苗发展和研究开展科技创新与转化研究三个重点任务开展科技攻关。

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以打造传染病疫苗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目标,以解决传染病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为主攻任务,通过推动疫苗研发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的创新,促进我国在创新疫苗领域的领先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健康中国战略。同时建立和完善疫苗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代表我国创新疫苗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地。


全新鼻咽癌筛查和早诊标志物研究

鼻咽癌早期症状不够典型,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差。为此,我院夏宁邵、葛胜祥团队针对鼻咽癌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EB病毒抗体谱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全新的鼻咽癌血清学标志物——识别BNLF2b基因编码多肽的总抗体(简称“P85-Ab”),并与万泰生物联合研制出高通量自动化检测试剂盒。2020-2021年,该团队和中山市人民医院季明芳教授团队合作在中山市开展了约2.5万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头对头比较了P85-Ab检测与传统双抗体方案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效能。结果发现,P85-Ab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更高,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筛查的效能、成本效益和可接受度,有助于扩大鼻咽癌筛查的覆盖面,提升鼻咽癌早诊早治率,最终降低鼻咽癌的疾病负担。2023年8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发布《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团队牵头完成的重要成果“发现BNLF2b基因编码多肽的总抗体作为鼻咽癌标志物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筛查效能”入选《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临床医学领域10项重要进展。


福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卫生统计学

卫生统计学是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预防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两个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在方亚教授带领下,教学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将授课内容模块化,围绕一个典型的公共卫生项目(大骨节病研究项目)设例,将统计学理论基础与公共卫生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课程使学生从研究假说的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内容全面掌握公共卫生研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辅以日常生活实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实例数据,既提高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接受度,也更加彰显卫生统计学的科学及艺术的魅力。课程所有小节(视频)采用统一的教学设计,通过对医疗卫生实例中的一个问题的分析引出授课内容,继而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与讲授,最后对本小节的内容进行总结。课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深了学生对各统计方法适用条件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福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可调谐多波长光致超声关键技术及其小动物分子影像检测技术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针对传统动物活体实验教学的痛点,构建了新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理论学习,首先让学生充分掌握光致超声在小动物影像学检测中的相关知识,再利用虚拟仿真环境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多波段光致超声前沿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方法、要点,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线课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新型影像学检测技术的思维和实操技能。课程内容融合技术原理、早期检测、术后评估和临床实例,以典型肿瘤疾病为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分子影像检测技术全过程。

课程真实还原了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将成像技术及其肿瘤检测实验操作进行数字虚拟化,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式听课转变为主动式参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使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掌握成像原理、分子探针制备与评价。不需要真实的实验设备,就可以快速掌握该门课程的所有内容,掌握光声成像的操作及分析过程。该课程打破了实验资源有限的壁垒,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分子影像前沿技术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理论流行病学前沿与实践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抗疫实践多次彰显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在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才队伍疫情趋势研判能力薄弱的短板,亟需在高水平维多利亚老品牌vic119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完善并强化《理论流行病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具有疫情趋势研判能力的人才以服务国家需求。

《理论流行病学前沿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开设了当时是国内唯一开设的《理论流行病学》相关课程,并在全国尚无系统性的教材背景下,组织国内高水平大学和行业专家,编写首本《理论流行病学:前言与实践》的教材,系统性介绍理论流行病学基础概论并介绍了大量实际应用案例。课程采用多理论元素多教学手段并行方式,以传染病数学模型为核心,融合了时代 “思政元素”,结合了理论、上机实践、案例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预测预警等疫情风险研判技能,提升了研究生应对公共卫生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一致好评。


“犀牛生物科技——全自动核酸现场检测领军”项目

“犀牛生物科技——全自动核酸现场检测领军”项目由张东旭、葛胜祥、赵煜三位老师指导,10余名学生参与。2018年,团队针对核酸检测的检测操作步骤“繁”、仪器设备成本“高”、从业人员要求“严”、配套设施成本“贵”等通点难题,推出了第一代核酸现场检测机器人。但该产品存在成本高、体积大、芯片非密闭和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推出了第二代便携式全自动现场核酸检测机器人。产品采用微流控技术,集核酸“提取、扩增与检测”于一体,无需专业实验室和专业人员,即可在25分钟内完成“样本进,结果出”的现场快速检测,灵敏度与传统方法一致。产品具备64通量检测和试剂常温保存能力,适用于广普性筛查。产品体积、重量、成本均降低,同时避免了第一代产品的不足,满足急诊、野外和海关等全场景检测需求。此外,通过更换试剂,可检测乙肝、艾滋病、肺结核等80%以上传染病。


基于无监督的眼底成像和增强系统”项目

现有眼底检查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不便移动、眼底图像存在强度不均匀、对比度低和模糊等问题。赵庆亮老师团队的“基于无监督的眼底成像和增强系统”项目,从创新性和实用性出发开发一种经济便携式的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一体式眼底成像及增强设备。该项目荣获“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