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国际权威胃肠肝病期刊Gut(IF=17.016)在线刊出了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发表的题为“A unique B cell epitope-based particulate vaccine shows 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的B细胞表位嵌合型类病毒颗粒乙肝治疗性疫苗(治疗性蛋白),在多种模型中证实了其对慢性乙肝感染的治疗潜力,为研发治疗慢性乙肝的原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乙肝预防性疫苗显著减少了乙肝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约2.5亿慢性乙肝感染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癌、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并导致死亡。我国慢性乙肝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据估算目前有7000余万乙肝病毒携带者,约2800万慢性乙肝患者,因乙肝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近50%。当前的乙肝治疗药物较难实现“临床治愈”,即乙肝表面抗原阴转。针对慢性乙肝的新药研发竞争激烈,治疗性疫苗是其中一类颇有前景也充满挑战的药物。目前在研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多数基于诱导T 细胞免疫应答设计或采用完整病毒蛋白或短肽作为免疫原,但由于免疫原性弱或主要优势表位应答免疫细胞耗竭失能等原因,导致应答不佳。因此,研制乙肝治疗性疫苗,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
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获得了大量针对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通过功能抗体靶向筛选技术,确定了识别非免疫优势sA表位(B细胞表位)的E6F6抗体在动物体内具有持久有效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功能(Gut,2016),提示sA表位可能成为乙肝治疗性疫苗的新靶标,申请的相关核心发明专利已获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授权。有鉴于此,该团队提出构建B细胞表位嵌合型类病毒颗粒疫苗的设想,期望该疫苗能在机体中诱导具有治疗功能的抗体应答。
在该研究中,通过将sA表位移植至自主构建的类病毒颗粒免疫增强载体CR-T3,获得了成功嵌合sA表位的治疗性疫苗分子CR-T3-SEQ13。CR-T3-SEQ13可在多种携带乙肝病毒的小鼠模型中刺激产生识别sA表位的抗体,进而有效降低各模型小鼠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和DNA水平。CR-T3-SEQ13刺激食蟹猴产生的识别sA表位的抗体可以有效清除小鼠模型体内的乙肝病毒。目前,该团队正在积极推进CR-T3-SEQ13乙肝治疗性疫苗向临床转化。
我院博士后张天英、博士生郭雪染和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巫洋涛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夏宁邵教授、袁权副教授、张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19/03/29/gutjnl-2018-317725
(国家工程中心欧明展)